180.00

大明智慧-王阳明成圣之道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序言

作者:孙畅

  宇宙是无限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人不可能洞察宇宙与生命的本质,同时思维的局限也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和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纵观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与提升都与人类集体思维局限的整体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

  庄子论述过思维的局限性,他说:不可以跟井里小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空间视野的局限从生到死都在井里,不可能知道大海是何物;不可以跟夏天里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受制于季节根本不可能活过秋天,所以它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冰雪了;不可以跟乡下的老色鬼谈论天地大道,因为他会受限于自己的见识与教育,他不可能理解什么叫天地大道。

  近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写过大量关于王阳明的著作与文章,但严格地说这些著作与文章只是在讲述各自理解的王阳明,学者们努力地把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塞进他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去,这也是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与文章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原因,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可能是超越他知识体系范围以外的东西。

  也许我们打个比方就更方便理解。

  山脚下的赵村里有个古老的预言说,如果谁能翻过这些大山就可以看到大海,但多少年来村里谁也没有见过大海,也不知道大海到底是什么东西。

  某天赵村的长老们把全村人召集起来说:我们活了这么多年也算得上见多识广了,村里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却不知道传说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想派人翻过这些雄伟的大山去探索一下大海。

  村里有个叫冈田的年轻人领命带着砍刀、行李、干粮和一个百年老葫芦就出发了。半年后,冈田回来了,他说他看到大海了,然后从身上取下老葫芦,拧开葫芦的木塞子,把里面的海水小心地倒在村里一个公用的陶缸里,接着他指着海水说:看吧,这就是大海。我亲自取来的,绝对假不了。

  我们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理解程度不可能超越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如果说王阳明是大海,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思维的葫芦瓢去装了些海水回来,瓢大就装得多些,瓢小就装得少一些,理解不了的或者接受不了的事物就在思维过程中过滤掉了。

  我们写《大明智慧——圣学》的目的就是不想再这么做了,我们不是要以瓢取海,而是要沿着王阳明那一世所走过的人生路,来到大海边亲眼观海。

  王阳明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肯定是超越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范围的,不然的话应该是王阳明来向我们这些现代人学习,而不是我们去向王阳明学习。认识王阳明就应该站在他的语言体系与智慧体系中去认识他,就应该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去认识他,王阳明的圣学是什么样子,那我们就把他认识成什么样子。

  王阳明身处的大明朝正是儒、释、道三大宗教的活跃兴盛时期,三大宗教都深深地影响着朝廷的日常运作和民间百姓的生活,我们只是尽可能地努力还原那段历史,如果我们出于认知的恐惧而逃避了这些涉及宗教的因素,或者是出于担心有人指责我们是在宣传迷信而强行剥离那些真实的历史就可能丢失很多历史的内在逻辑。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充满强烈的宗教色彩。我们想要研究、继承、发扬、拓展王阳明的精神也必须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拨开宗教与政治的迷雾,寻找真谛,从而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目前国内外阳明学界在研究王阳明时通常以龙场悟道为界线,把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三变时期。我们也基本上沿用这种大家都习惯了的划分方式。

  第一时期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的求道时期,这是前三变;第二时期由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的新圣学之说,再到教门生静坐悟入的新圣学实践,最后到确立以致良知的主旨的新圣学,这是后三变。

  前三变时期是王阳明的思维容量不断扩大提升,最后登堂入室,通达圣境的求道与悟道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他的圣学智慧体系,后三变就是悟道后的王阳明教习门生的弘道过程,虽然悟道难,弘道亦难,在充满风雨的生涯里他历尽艰辛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圣学大宗师与儒学圣贤。

  王阳明的创立的新圣学是千圣相传的中华绝学,其发端可以追溯到皇世三坟之一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身心双修的上古绝学和中医的基础医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提出了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概念和定义,黄帝内经中讲的这四种超人后世习惯上都统称为圣贤,同时也把内经中关于圣贤的身心之说称为圣贤之学。孔子和孟子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的圣贤之学创立发展出了儒家的圣贤学说,王阳明创立的新圣贤之学与黄帝、周公、孔子与孟子们等儒家先圣的绝学一脉相承的,所以王学不止是心学,而是身心之说,更是圣贤之学。

书名
大明智慧
作者
孙畅
价格
180.00
首页
客服
马上咨询
立即购买